#1 人须在事上磨
“人须在事上磨,方能立得住;方能静亦定、动亦定。”这是王阳明特别深入人心的一句话。王阳明认为,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,才能立足沉稳,才能达到“无论动还是静,都能保持心中沉定”的境界。
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颈。很多事情想得虽好,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,但最后却不了了之。问题在于想的不去做,想做做不了,越做不了越想得多,最后只能靠空想麻痹自己。
后来,王阳明又提出“知行合一”,知道的事情必须要到做事中检验,只有做事才能证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,否则“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”。
最终,王阳明又提出了“致良知”,也就是凭良知去做事。一个有良知的人,肯定是个能做事的人。
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,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门。如果心不静而躁动,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。而要把事情做完、做好,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、耐住自己的性子。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。
通过事上磨、心上觉,去除私欲、省察克己,让内心明亮清澈如镜,物来顺应、过而不着,就能修得如如不动的强大内心。
#2 修行不是坐而论道
凡人眼中,工作是工作、修行是修行。工作是为了糊口,与之有关的词汇是:乏味、机械、劳累等,充满了俗气;而修行是高大上的,它遁离世俗、空灵超脱。
所以很多人修行时,刻意跑去古庙道观,一味静坐,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所谓修行圣地。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“着相”了,矫揉造作,为了修行而修行。
他认为,一个人若是刻意远离尘俗、寻求清静,反而容易滋长散漫虚妄。只在无事时养静,缺少具体事上切切实实的磨练,很难做好真正的修养,这样的修行就像空中楼阁,经不起现实境遇的考验。
所以王阳明从不劝人脱离工作去修行。人心只有与实践结合,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,人必须在事上磨练,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。若只爱静,遇事就会慌乱,始终不会有进步。那静的功夫,表面看是收敛,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。事情是要面对的,人是要在事上磨的,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。
真功夫一定来自事上磨练,不是作壁上观,更不是坐而论道。抛开事物去修行,反而会处处落空,领悟不了心学的真谛。
古语有云: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为人担不起大事,经不起磨炼,也就无法成为一个敢担当、有能力的人。
人如果真正改变了自己,就是一场灵魂深处的洗心革面,这在平常是看不出来的。
一个人在遭遇利害、经历重大变故、遭受屈辱磨难这些人生考验时,正是检验他是否已经真正改变了自己的时刻。所以越是到了紧要关头,越是要下功夫。
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,能做到方寸不乱,需要的是大智慧。真正的智者不会在挫折中沉寂,而是把艰难困苦当作磨练心性、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,在苦难中成就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