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联系我们|人才招聘
雷军爆料职场潜规则:成年人最大的自律,就是不要随便提意见
来源:樊登读书/作者:读书君/ 日期:2021-06-01

在2021小米校招生培训上,雷军对新员工提出:

年轻人入职半年内不要提意见。

话题一出,马上在网上发酵,引起网友热议。

猛地一看以为是职场PUA,但实际上他想给我们的忠告是:

“新员工先踏实学习,了解公司全部情况后再提意见”。
雷军原话:

加入公司战略和业务,先不要提意见。

年轻人有热情,有想法,喜欢提意见,但你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,你的建议往往有失偏颇。

多听、多看、多想、对新生来说更重要。

等你真正了解了公司,我期待你尽情去表达你的想法,尽情指点江山,尽情用你们的热情行动推动改变的发生!


我们每个人都要从新员工过来,刚开始进入公司的半年处于熟悉阶段,是加强学习和加强自我管理的一个阶段。

这个时候你可能不太了解这家公司,尤其是大公司,更别说在公司的战略和业务上提出意见。

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控制自己好为人师。


初入职场

最高级的方式是做好本职工作

听到雷总的建议,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新闻,有个北大毕业生,刚进华为,就给华为写了上万字的建议。

本来洋洋得意,觉得自己很厉害,可是剧情却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。

任正非回复:如果有病,建议送精神病院,如果没病,建议辞退!

很多时候,我们总是对一些现象无法理解,甚至认为领导竟然如此愚笨,这么明显的大问题都没有发现。

其实,大多数情况是我们目光局限,导致夜郎自大。

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表示:

“员工要多一点打工意识,少一点主人翁心态。如果员工一进公司,到处指点问题,而忘了自己本职工作最重要,最后会被辞退。”


我们可以做主人,但要先把本职工作做好,否则容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。

华为《致新员工书》里面有一段话,让人印象深刻:
要有系统、有分析地提出您的建议,您是一个有文化者,草率的提议,对您是不负责任,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。

特别是新来者,不要下车伊始,动不动就哇啦哇啦。

要深入、透彻地分析,找出一个环节的问题,找到解决的办法,踏踏实实地一点一点地去做,不要哗众取宠。

这不是职场PUA,而是新人面临的常态,尤其今天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,大多数人变得越来越浮躁,不屑于做看似简单的基础工作。

有野心,没耐心,往往想一步登天,谁都不放在眼里,最后,却摔得很惨。

马云曾经在跟阿里员工的沟通中说道:进入公司的前三年,不要给我讲战略、定位、思考、改革,爬的那么高。

先做好员工,踏踏实实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战略远超你的想象。

我们这些人几乎24小时都在思考我们的战略,以前我更狠,谁给我谈战略,我就把谁开除出去。


公司本身具有一定的体量,新员工刚入职对整体难免会看得比较片面,若提出的意见是局部分析可能有效;

但是对于公司整体战略、业务方面大多数是经不起推敲的。

如果确实有想法,可以先按兵不动,待到充分了解公司之后,再凭实力去改变现有局面。

初入职场,最高阶的做法就是做好本职工作,作为小白,谦虚好学,先做好份内的事情最当紧。


管住自己的嘴

戒掉好为人师的自大

古人有云:医不叩门,师不顺路。

这句话历来被视为医家守则,意思是说,即使你医术非常高超,但没有接到病人的邀请,那就不要主动上门去给人看病。

哪怕是亲人、朋友、邻居,你也不能轻易过问。

这句话咋听起来,好像觉得医生很冷漠,不够慈悲。然而仔细分析,其中藏着大智慧。

主动敲门问要不要治病的医生很被动。
上门推销医术,好像希望对方都是病人,对方会觉得被冒犯,即使送人仙丹,恐怕也会被拒之门外。
如此,去医治病人是徒劳无功的。

我们经常好为人师,喜欢给别人“提意见、开方子”。这种行为往往会让别人很反感。

在平常的社交中,如果一个人随随便便给你提意见,你也会觉得反感,更别提在职场了。

我们要努力改掉一个思维习惯:管住自己的嘴,在社交沟通中不要随便给别人提意见。

曾经以为给别人提意见是古道热肠,其实,这种行为特别不自知。

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,或者交情甚浅的人,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。

仅凭一些片面的信息就对我们下结论、提意见,这些意见大多数不合适。

万维钢曾说过一个有关提建议的心理学研究,研究人员发现:

人们愿意主动给别人提建议,是因为提建议的时候,人们会觉得自己有权力。

万维钢说,提建议这个动作,简直就是在宣告权力。

所以如果你打算向某个人示好,你可以向他寻求建议。在某种意义上说,寻求建议就是示弱,示弱就是示好。

随便提意见的人,性格骨子里大多透着轻浮与傲慢。

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管理好自己,不轻易好为人师。

很多时候我们的建议

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

给人提建议必须从对方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,而我们在生活中非常缺乏这样的考虑。

对于这一点,万维钢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:

马伯庸和严锋他们曾经在微博讨论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。

人们在给别人推荐美食的时候,往往推荐的都是自己心目中的美食。

比如,你到一个地方办事,当地有个朋友,于是你受到他的盛情款待。

为了表达对你的尊敬,朋友经常会说:“我领你去吃我们这儿最好吃的东西!”

当时恰好是中午,其实你赶路已经很饿了,只想找附近的一个餐馆,吃一顿就好。

可是你的朋友说不行,他非得领你穿大街走小巷,来到一家极为小众的餐馆,说我们这儿的美食,就这家做得最好。

结果你一吃感觉并不好吃,因为,那其实是他最喜欢的。


其实,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,你爱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爱吃。

但在实际操作中,人们似乎默认了我爱吃的就是你爱吃的。

职场上给别人提建议、家长逼孩子学习他不感兴趣的东西、亲友催婚,这些试图安排别人生活的行为,都是好为人师,企图控制别人的人生。

万维钢说:你得先看好每个人的立场和视角是什么,考虑对方的具体情况,转换到他的视角,才能提出有效的建议。

之前看过一个分享:

菜农卖菜,却从来不吃自己种的菜,很多人质疑菜是否打了农药,一个农民儿子的从他的角度去解说了这件事。

他说,从我在村里人的角度观察来看,农民伯伯种菜确实是不打农药的,为什么不吃呢?因为不舍得,要赚钱养家,一家三口的收入都在其中。

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:在你想要评判别人之前,要知道很多人的处境并不如你。


我们不是他人,我们没有经历一些事,或许永远无法转换到他的视角。

在不了解的情况下,不随便提意见是对对方最大的尊重。

在你忍不住时,不妨想想冯唐老师给出的秘方:

对付世间闹心的事儿,只需要搞清楚两件事,一件是“关我屁事”,另一件是“关你屁事”。

熟练运用这个理论,可以省下人生80%的时间。

对于他人的选择,少一些质疑,多一些敬畏,也许对方有过你完全想象不到的经历。

不轻易提意见,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自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