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童鞋问,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费用怎么计算?
先表扬这位同学,读书很仔细。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要计算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费用,但都被消耗量定额中这句“另行计算”给为难住了!
今天咱们把“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”这件事给掰开了、揉碎了,好好给大家聊聊!请需要的同学收藏!
首先,什么是大体积混凝土呢?在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》术语中有规定: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。
举个常见的例子,满堂基础底板的几何尺寸有长、宽、高,对比这三个数值,最小的几何尺寸一般是筏板厚度,也就是当筏板厚度大于1米时,就符合”大体积混凝土“的规定。
也正是因为这些混凝土构件尺寸够“大”!所以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,水泥和水会发生化学反应,产生大量的热量。由于体积太大,热量散不出去,内部温度会急剧上升,而外部却冷却得快,这样一来,内外温差过大,混凝土就会“压力山大”,产生裂缝。这些裂缝影响的可不只是美观度,更重要的是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,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结构的失效。
所以,大体积混凝土必须进行温度控制,给它装个“空调”,保证它“冷静”下来,避免裂缝的产生。
既然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控,那温控费用如何计算呢?
活咋干,账咋算!咱们从温控措施上找找答案!
这里有几个“降温”小妙招,大家记好了:
1. 使用低热水泥:选择发热量低的水泥,从源头上减少热量产生。
2. 分层浇筑:将混凝土分成几层浇筑,每层之间留出时间散热,这样热量就不会积聚。
3. 冷却水管:在混凝土内部预埋冷却水管,通过循环冷水带走热量。
4. 表面保温: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材料,减少内外温差。
5. 时间选择:尽量在温度较低的夜间或冬季进行浇筑,自然降低温度。
所以,温控费用不只是简单的监测设备使用费,而要从材料成本费增加、施工措施费用增加(分层浇筑、夜间施工)、监测设备使用费、方案定制及审批费用等全方位考虑,才能把相关费用考虑全面!
我们总结一下:
1)大体积混凝土因为体积庞大,内部热量难以散发,容易产生裂缝,所以需要温度控制。
2)温控措施包括使用低热水泥、分层浇筑、冷却水管等,而温控费用则需要综合考虑材料、施工、监测和设计等多方面的成本。
最后交流一下,您所在的地区,有没有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费用的标准呢?这项费用在24清单中应列入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中费计价还是措施费中计价呢?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