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6日早上,教室里可热闹了,大家都在聊昨天晚上廊坊那场4.2级地震。突然有童鞋问了个问题——"4级地震是不是就是图纸上写的四级抗震啊?"
这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。其实,4级地震≠4级抗震!就像拿西瓜和西瓜刀去比重量,根本不是一回事儿!
这么给大伙解释吧。
咱们在新闻里听到的 “4.2 级地震”,这就如同给西瓜称重量,专业说法叫 “地震震级”,是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。这里面门道可多了,科学家们会用不同的 “秤” 来测算,像地方性震级、体波震级、面波震级、矩震级等等。咱不用了解得太专业,记住一点,震级数字越大,这地震释放的劲儿就越大。一般来讲,3 级以下的地震属于微震,咱们平常很难察觉到;5 级以上的地震,就可能对周边造成破坏了;要是 7 级以上,那妥妥的重大灾害性地震。
再说说抗震等级,它就好比是 “西瓜刀”。这把 “刀” 够不够锋利,决定了咱们的房子能不能扛住地震这个 “大西瓜”。抗震等级可不是随便定的,它得综合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、使用功能、规模大小,还有抗震设防烈度等多方面因素,是指导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的关键质量标准。简单来说,抗震等级越高,房子就越 “扛震”。
这时候又有同学好奇了,是不是震级数字越大,地震的破坏力就一定越强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就拿 2010 年海地的 7 级地震来说,那场地震让 22 万人不幸遇难,可 2013 年俄罗斯发生的 8.3 级地震,却几乎没造成什么破坏。所以啊,震级仅仅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,地震实际的破坏力,还受震源深度、地质条件,以及建筑物抗震等级等诸多因素影响。
说到抗震,咱老祖宗那可真是行家!从夏朝起,咱们国家就开始系统记录地震了,明朝甚至还有 “地震幸存者优先免税” 的政策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"陇西地震,京师未觉,而地动仪龙珠已落",比欧洲早了整整1700多年!
最后,咱们再来复习一下工程设计里和地震相关的重要小知识。
一个是抗震设防烈度,它是依据某个地区历史上的地震活动情况、地震地质资料,以及地震烈度区划图,来确定该地区可能遭遇地震的强烈程度,主要反映的是这个地区整体的地震风险。简单讲,设防烈度越大,意味着这个地区地震风险越高,那建筑物在设计、施工和使用过程中,就得遵循更高的抗震标准,采取更多抗震措施。
另一个是抗震等级,刚才也提到了,它综合考量建筑物的重要性、使用功能、规模大小以及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,是指导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标准,抗震等级越高,房子的抗震性能自然就越好。
可能有些朋友会纳闷:“搞造价的,知道这些有啥用呢?”
古人云 “博学之,审问之”,这就好比做红烧肉,光会切肉可不行,你还得懂火候,知道什么时候该大火收汁,什么时候该小火慢炖,还得会调料搭配,盐放多少、糖放多少、酱油放多少,都有讲究。咱们做造价的也一样,多懂点这些知识,就能和不同岗位的伙伴更顺畅地沟通与衔接,在整个工程建设里,发挥更大的作用,就像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味菜肴一样,把造价工作做到极致!
咱们每天花几分钟,不光要做专业过硬的造价师,更要成为肚里有故事、懂门道的工程人!与大家共勉!